回顾展:Michelangelo Antonioni

短篇集:

People of the Po River是第一部作品,因为未完成,所以结尾略显突兀。摄影优美,其精致在于总能够选取正确的角度来记录影像;场面调度出色,尤其是N.U.(城市清洁工),成为安爷爷的看家本领。
掌握以上两个技术,任何现实生活的话题都可以拍成出色的纪录片。
从题材上,他们相当于《无粮的土地》,但在技术上远胜。
其他短片多少逊色于此。Superstizione是讲农村里迷信的事(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搞);Tentato suicido(Love in the City中一段)是一种将记录和虚构结合的试图。采用彩色后,对人物的表现力一路千丈,他转而拍摄艺术品(西斯廷壁画,罗马建筑)或自然风光(火山口,西西里岛),不可否认,他对某些画面有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如黑色的废墟,荒凉近乎庄严,他眼中的罗马是一种明显堕落的辉煌,但不喜欢这些画面的人看了难免要睡觉。

Camille Without Camelias 1953
L ‘Amiche 1955

这两部基本上是传统的剧情片,但后者已经发展出没有方向的感觉。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一群人在舞台上活动,借以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察,仅此而已。从这里可以找到他后来加以发展的元素,比如一群男女来到沙滩上,难免就要发生一些淫乱的事。
有两个形象值得注意:
一个是女艺术家,她对爱情的态度颇有东方情调,忍让为先哪。
二是帮人打理时装店的女孩,算是专业人士,她对爱情还有些美好的信念,能和咱们工人阶级混在一起,但终究还是不可能。
三是《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最后的态度转变,是不是很突然?这种失望来得未免有些残酷。
总的来说,安东尝试这些剧情片没有获得任何反响,尽管他们并不差,有漂亮的女演员和爱情故事,但问题是这些故事没有能“催人泪下”,也就是不够“cheap”,意大利观众需要用催泪弹来征服,《卡比利亚之夜》和《大路》就具备这种效果。
在这个方向上发展对于安东来说是死路一条,因为他这个人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催人泪下,他的怀疑精神和理性思考太多。

Il Grido 1957

单从剧本来看,从此以后安东的影片简直就是佳作的绝对反面:情节松散、无节奏、人物意图暧昧不清。上剧本课的学生拿这些本子交作业肯定要被痛骂。
但安东之天才就在于它能够坚信这些东西的价值。拍《奇遇》的时候,没有人对这个片子有信心,全靠安东说尽好话,吹牛赌咒,好不容易才哄住他们。即便在嘎纳一炮打响,好多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又过了二十年,评论家拿放大镜一格一格地看,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又过了二十年,俺来看这些片子,俺明白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俺也相信这些东西的价值。
具体说《呼喊》这个片子,明显前面太拖拉,一个小时过去还没离开家,这个不对。因为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一个人离开家,四处流浪,后来。。。
这个片子体现出安东在使影片个人化的小路上又进了一大步。比如,最后遇见的那个女孩在餐厅里哭了,那不是女孩在哭,而是导演在哭,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演员身上。或者说,一种绝望的情绪要诉诸外在的、可见的表达,要哭,要逃跑,要吃零食等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如果你力图找出在此场景下“她”的真实反应,那就不是个人化。因为个人化的作品无意于描述处于独立状态中的人物、故事,而是我眼中的世界,是我,“我”才是要想尽办法传达的东西。如果这个传达是成功的,那么这个影片就是成功的,哪怕你是个变态。

L'avventura 1960
La Notte 1961
L'eclisse 1962

这几个大家都很熟悉了,所谓人类感情三部曲之类都是废话,说是意大利中产阶级感情三部曲都嫌太大了,另外,这几个片子艺术上各有特色,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先谈《奇遇》。
我不想说那些不知所云的废话,有好多人靠说废话为生,关于这个片子,我就看到不少废话,再不然,就是煽情,说自己如何被感动,我就不明白他是怎么被感动的。
我想说的是一些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包括摄制花絮(笑死人)和下面这些东西,实实在在,而且很说明问题。(花絮以后再写)
《奇遇》中完成片和原剧本的对照修改:
1. 删去戏剧性的部分。
比如三人开车超速几乎出事故一节,现在只保留一个呼啸的飞车镜头。是删了还是根本没拍?我倾向于认为没拍,因为他就是要淡化情节,消灭戏剧性,像事故这种揪心的事情是不能要的。话又说回来,这个认识显然在写剧本的时候还没有很清楚(我代他老人家发言了)。
2.Claudia觉得在黑暗中开车很刺激,这个很有意思,但只是一种感觉,,可以写,但没有对应的影像,因为这个出了事故,就是要把这个情绪拉出来,但既然事故没有了,这个情绪也就没有了,除非能找到别的东西表现。
3.增加了闲逛的场景。
比如Claudia等那两个家伙在屋里乱搞的时候原来是很不耐烦的,后来改为逛画廊。不耐烦这种事写剧本的时候很自然会推论出来,但没有感染力。
4.更改比较难以用视觉传达的东西。
比如在Noto,Claudia一个人在街上走,说是店铺都关门了,旅馆的入口像个黑洞。这同样是文学化,拍不出来,硬拍会没有力量,现改为一大堆男人的注视。
5.把普通的东西改为更不可思议的东西。
比如Claudia原来进小店是买香烟,现在却说要买蓝色颜料(苦闷了以后买香烟是日常生活,而买蓝颜料就属于行为艺术了)。
6.更动作化。
比如拉钟绳原来是没有的,纯粹是个关于西西里的巴罗克的描述,没有动作。
再比如打翻建筑学生的墨水瓶,原来这个学生是有的,但是没有这个动作。

《夜》

总的来看,《夜》是一个比较丰满、均衡的作品,内容丰富,信息量是最大的。但看起来也最累,每次都仿佛熬了一整夜,筋疲力尽。
其他两部片子里用Monica Vitti作主角,因为情绪比较相似,都是一种无法言传的难以容忍,绝对的非理性(她恨不得让所有爱她的人在他周围筑起一堵高墙),但这一次的女主角,Jeanne Moreau明显不太一样,她比较成熟、理性,比较不受各种诱惑的干扰。对于她的丈夫,她甚至还是个引导者(虽然他是个作家)。
这个片子的问题是有些地方过于生硬,比如让Monica所扮演的Valentina看布洛赫的《梦游人》,这未免有点太过分了,这种书无论如何轮不到一个年轻姑娘来看。
另外最后那封信好长,可不可以适当精简一点,无非就是要传达一点“黑夜,如今我不再相认”的意思嘛。

《蚀》

这是比较放纵的一部,特别是最后一段,真是惊人,反复强调一个木栅栏里的水桶,被包裹起来的建筑物,空荡的马路,推婴儿车的女护士,驾马车的男子(不知道从什么鬼地方冒出来的),风吹过树叶,电车在夜晚的街道上行驶。。。
这些,以及所有在影片中出现的象征物(比比皆是),才是影片的主角。
绝对的自由之后再也无路可走。

Il Deserto rosso 1964

《红色沙漠》是影像上下功夫的作品,尤其是颜色。后来他老人家搞惯了这一套,到伦敦也是这样:草地不够绿,呵,给我染一遍!

Blowup 1966

这是他六十年代的最后一部作品,和他所有六十年代的作品一样,保持了探索和控制的平衡,七十年代以后,他再也没有灵感(穷尽了自己的创作资源),只好在猎奇上作文章,偶尔有些好的想法,都不能构成一个新的阶段。
而这部作品基本上是标志了他创作能力的高峰。很多人以为前面几个才是他的代表作,其实那几个都或多或少有点缺陷,真正各方面都无懈可击的是这一部。
有些人认为这是彩色的,所以不可能很艺术,或者是因为在国外拍的,所以不可能是代表作,这种学究式的想法我是不能赞同的。
对这部电影我会有专论述及,这里就不多说了。

Zabriskie Point 1970

一个从顶峰下滑的见证。
仍然有充沛的创造力,比如:沙漠里的那些翻滚的肉体,触目惊心,像是沙堆里的肉虫。还有,结尾的爆破也让许多人津津乐道,但这些火花似乎不能凑在一起形成一个放大效果。
他对美国真正的内涵没有了解,美国人并没有他所表现的那种困扰,因此借美国人的地方来表现自己的困扰并不合适。
那些表现学生运动的场面一看就知道他是个局外人,看看戈达尔就知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谈政治的,这也需要一定的资格!

Chung Kuo – Cina 1972

这个片子因为后来被批判,所以染上一层神秘色彩,看之前就很想知道他究竟揭了什么短,要让有关方面大动干戈,看完后明白,原来那时候大家喜欢搞批判,基本上是像现在流行卡拉OK一样,完全是自娱自乐啊。
因为很多人没有机会看到这个,所以大概把内容说明一下(回忆肯定有差错):
开始当然是在北京,去了学校(小孩子们唱来唱去都是革命歌曲),医院(非常诧异地看到当时用针灸代替麻药的分娩过程),工人家里(说比他们那时候的意大利穷好多,我怎么觉得今天的工人家里还跟当年一个样?还是没改善?还说是工人阶级的政党!)然后南下去了上海(中途遇到一个农村自由市场,那时还属于敏感事务,不让拍也偷拍),豫园里的老人们喝茶好不悠闲(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因为那里的茶贵得惊人,只好宰外地人),好长一段杂技表演,顺江去到南京(人家要给他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他却拍了个沿江驻军晾在外面的衣裤,把咱们的东道主气得半死)。。。。
比较有意思的是后来经过一个小村庄,那里的人都没见过外国人,更不要提摄影机了,但是又免不了好奇,都憋在家门口看,镜头一摇过去,就赶紧躲开。。。看到这里我真有点悲哀,现在不还是这样么!
来来去去就是这些内容,一点都不稀奇,作为国际知名艺术家,他没兴趣买共产党的帐,替你搞宣传,人家只拍他感兴趣的内容,有什么不服?

Professione: reporter 1975

先是在非洲,后来在欧洲各大城市转来转去,不知所云。
结尾一个长镜头是典型的安东手法,从窗户里摇出去,在空地上转一大圈。别人不是不会拍,而是不敢。

Il Mistero di Oberwald 1981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1982

《上瓦尔德的秘密》是个用Video拍了后再转成胶片的东西,老同志有点头脑不清,这样搞质量能好吗?还用好多夜景,效果糟透了。唯一的试验就是后期加色,一个画面里的两个人物笼罩在不同的色调里,但这个我觉得也没有太大意思。
看过剧本的知道这是个古装片,大概是现代的东西玩久了,想换换胃口,就好像我们国家有些同志说拍武侠片是他的夙愿,想法是不错,也有人给钱给你,但你是不是那块料,能不能搞出新意就很难说了。
我是很尊敬安爷爷的,但他这次确实搞得不像话,有谁能告诉我他这么做的道理,我洗耳恭听。
至于《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在技术上没有那么离奇,但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意思,在下虽然看了,却是完全不明白,当时没有记下故事梗概,现在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男女主角都长得很怪(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难看了)。
实在是要找出一点优点的话,我觉得,这个片子向我表明安爷爷仍然在探索,比方说他原来从来不正面暴露裸体,现在也愿意尝试一下看看是什么效果了。。。

Beyond the Clouds 1995

这个大家都看过了(因为有苏菲马索),好不好看个人喜欢了,这里只补充一些八卦:
1. 内容的来源,看过《一个导演的故事》就知道这都是安东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九十年代后安东身体太差,无法拍片,但是圈子里的人还是不放过他,因为他太有名了,地位太高了,太有商业价值了,所以怎么也要挤点东西出来。而这种制作必然就不是讲艺术价值,讲风格,讲深度,讲原创性,而是讲个全明星阵容,全球发行等等(伯格曼最近也被拉下马,放着悠闲日子不过,又弄个《婚姻场景》的续集)
2. 文德斯被选来执行导演工作,他是安东的崇拜者,在嘎纳采访过安东,后来弄了个《chambre 666》,这部片子拍得后,又出一本书,号称《我和安东在一起的日子》。不要奇怪,文德斯是什么机会都不放过的,闲来无事拍的照片最后都出了摄影集,这都是钱啊!
3. 但文德斯的理念和安东毕竟不一样,安东用两台机并排,他觉得离奇,但不敢和安东对着干,反正当时安东根本说不了话,只能做手势,场面调度还是由文德斯完成的。
Labels:
edit

No comments:

Popular Post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