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认为希区柯克是个“悬念大师”,依我看来他的影片并没有什么悬念,很久以来,这位老战士就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光靠“谁是凶手”这一问是攒不成一部电影的。
他后期的影片基本上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它基本上已经放弃了这一套路。
他/她是凶手,那又怎么样呢?他/她为什么犯罪?这一行为怎样改变了他和周围人的关系?这一类的探讨成为影片着力描绘的内容。
比如《Marnie》,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她偷钱,可这部影片并不是讲述她怎样偷钱(因为实在是很简单),而是她为什么偷钱(唉!因为缺少母爱!我的好弗洛伊德!),以及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了她,想拯救她,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比如《Frenzy》,一个坏小子被人认作是领带杀手(不是无缘无故的),他的朋友会不会帮他?
至于《The trouble with Harry》,则完全把谋杀的内涵掀了个底儿朝天,一个人死了,这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一群看来是无辜的有点莫名其妙的桃花源郡乡民们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谁杀了他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天之内被埋下去又挖起来无数次,让无辜的男女老少伤筋动骨。
再比如《Topaz》,在古巴的一段完全就可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爱情故事,三个抵抗战士之间的纠葛也具备同样的潜力,可这都只是这部影片七八个线索中的一个。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老片重拍,更显示出经过这些年希区柯克所学到的东西不是更精彩的故事,而是怎样刻画人物,怎样赋予人物个性。在原来的版本里,男主人公果然勇敢,勇敢地简直有点莫名其妙,现在我们知道他就是个莽撞的家伙,一贯大大咧咧;女主人公关键时刻尖叫一声也不是随便来的,人家本来就有歌唱功底。除此之外,不是他们不爱国,主要是美国人最容不得人家偷他们的孩子,再老实的人遇到这种事也要跟人拼命。他在摩洛哥警方和伦敦外国大使馆的表现正是一个活脱脱的美国佬形象。
《shadow of a doubt》则集中表现“凶手也是人,也有三亲六戚”,那么心心相印的外甥女,最后都要下手,这个家伙才真正是不可救药,关于其凶残,还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吗?
当然,片子拍多了,难免有重复,以下是几部有问题的,:
《Saboteur》,小伙子简直神了,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职业间谍都干不过他,还能义正词严地发表演说。这么好的人才还在工厂里干,美国人也太浪费人才了。
早期的版本则主要是从敌人的侧面看问题,比较起来还有味道一些。现在这个主旋律的腔调怎么看都眼熟。
《Lady vanish》,同样的问题,一个采小曲儿的本事也忒大了。另外,明明是到人家国家里干间谍,怎么也算英雄人物?只有两个英国佬对板球的着迷特逗。
《The Young and the Innocent》,这回是个文学青年,不光能洗刷自己的罪名,还能顺便泡妞,还是泡的警察局长的乖女儿,不得了!
可以发现,这几部的共同特点都是年轻小伙子一边解决问题,一边逐步征服美女,自然,这些美女一开始都对他颇有敌意,但他只要强拉硬拽,逼她和自己共患难一场,就能抱得美人归。
关于幽默,希区柯克后来越来越重视幽默,本来,即便是悲剧题材也需要大量幽默,悬念片没有理由就少用一些,除了专门幽默的《harry》,最成功的例子应该是《Frenzy》,警察太太的法国菜真是妙极了,最后那一下也是笑死人,“鲁斯克先生,你没戴领带。”
Labels:
edit

No comments:

Popular Post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