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euple migrateur

迁徙并非鸟类所独有,某些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动物,甚至是哺乳动物都有类似的动作,因此为何认定人并无迁徙本性?
在鸟类中比较不迁徙的被称作留鸟,繁殖与觅食于同一区域,但亦有小规模漂移。
关于候鸟,有两大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一,候鸟为何迁徙?
二,如何定位?
关于第一点,如果说南迁是为了寻找食物更丰裕的环境,那么夏季为何非要飞回北部(很多时候甚至是北极圈)繁殖?为何不能就地繁殖?
是否因为就地繁殖将引发与本地种群的竞争关系,使本地种群密度增大,降低适应度?
况且,这些鸟的习性,体型都已根据出身地适应,在南方将失去这些优势,考究总的适应度,扣除飞回去的代价仍然要优胜?如若不然,候鸟将变为留鸟,应该不难找出例证。
以上的分析亦适用于非鸟类。
至于大家都忘不了提到的冰川期假说,我看纯属非决定性因素。传统生物学(机械论的遗毒)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外部找原因,好像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来自外部那就不能称为一个原因了,可惜生物学不像地理学那样总是因为A所以B。
进一步观察所谓的迁徙利益与迁徙代价之比,可以发现,飞行动物此值最高,海洋生物其次(注意它们无须筑巢),陆地生物最差。故而,在鸟类中迁徙现象最明显,而陆地迁徙动物活动的位置应该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即草原之类,便于奔跑。
关于第二点,认为生物制以来一种特定方法实现其目的的人显然是完全不理解进化的机制。因为所谓进化的适应性优化,并不是由清晰的理论方向来指导的,一个成功的策略并不需要主体的有意识部署或参与,这正如女性魅力之作用于男性的关键性部分并不为女性所知,一张迷人脸蛋的拥有者永远也不知道她在男性目光中所呈现的模样,她所能够观察到的,仅仅是它的效果。
不过效果就是一切,在发展迁徙定位机制的过程中,鸟类并不会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方案论证,谁留下就看谁能成功地留下,这就是说,所谓迷人就是真正地迷倒了人。让人远远膜拜的美是不存在的,恰恰因为美绝不是除吸引力之外的任何抽象物。
但如果说仅凭一种方法就能实现目的,那么此种手段必定是能保证绝对稳定的应用效果,比如,眼睛需要光才可以作用,但光总是有的,比地球上所有其他条件都要稳定。重力作用,地磁场,这也都是极稳定的因素,生物不利用这些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同样,日月星辰的位置,虽然用起来有些复杂,但程序一旦硬化了也就不难,因为再不需要动脑子。
总之,试图寻找某种神秘的未知的标志来解释鸟类的迁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人类触角已经充分延伸的现状之下,科学研究的瓶颈不再是搜寻资料,而是方法论,是观念。
科学的关键不在于世界,而在于头脑。
个案分析:北极燕鸥Artic Tern
这种鸟迁徙距离长达两万公里,在两个极地之间穿梭,是现有理论所不能充分解释的(因此成为神创论者的武器)。
为此我认为需要提出“进化奇点”的理论,在这方面宇宙物理学可以作为一个榜样,不可思议不是反对的理由,那都是有数学公式的!
其次,不能忽视持续飞行对降低生存危险(被捕食)的作用,另外,翅膀长了就是要飞的,越飞越健康,农民在地里高强度劳动一辈子,还能活到八十岁,贵族成天什么活也不干,反而还要早夭。


Arctic Tern

edit

No comments:

Popular Post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