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与新现实主义 - 关于Accattone与Mamma Roma

作为处女作, « 阿卡托尼 »已经是一部相当成熟的影片,具备了许多帕索里尼电影中一再运用的基本元素。比如,古典音乐投射于城市贫民的身影(巴赫、维瓦尔蒂、多尼采蒂、凯鲁比尼),比如,对面孔的迷恋。但到此为止,它基本上还是有一个故事,还是有一个主要人物,为一种不可能的命运搏斗(当然,人家不搞廉价的控诉),就好像费里尼的 « 卡比利亚之夜 »和 « 大路 »,在这之后,他们的创作进入一种对抽象的放纵之中,但帕索里尼比费里尼幸运,这一天来得更早,也几乎没有什么过渡阶段,好像 « 甜蜜生活 »。

由于题材的关系,这两部影片几乎可以看成是个姊妹篇。原来欧洲的茶花女们,特别是走街的那一种,都会有个男搭档,算是生意伙伴,但基本上不干活,完全是靠女方的皮肉钱养活。和我们皮条客的概念不同,他们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如果不出意外,合作能够持续好多年的时间。有趣的是,如果男人衣着光鲜,女人也会觉得自己面子上有光彩,因此给钱让他去买金项链都是心甘情愿的(好比阔佬花钱打扮自己老婆就为了带出去参加晚宴)。这个题材很反常,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帮人搞出来之前,是绝对没有人想过的。 « 卡比利亚之夜 »也类似,这个片子的剧本本来就是帕索里尼弄的,但等到他自己来拍,在这个特定的题材上,我觉得他比费里尼高明,也许,比任何人都要高明。不知道为什么,显然帕索里尼对这个题材吃得很透,做到绝对真实,而且能拔高,拔到比任何资产阶级都高的地方。

前一部把故事放在男方,一上来就是阿卡托尼和一帮人(都是干一个调调的)无聊打赌,看谁能吃下一大盘意面之后还能游泳,原来他们有个迷信,认为吃饱后马上去游泳会死。显然阿卡托尼是个不信邪的家伙。这是他性格的一方面。他还有狡诈的一面,几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家伙好不容易弄到一点面条,一起赶到一个朋友家里煮了吃(因为他们连炉子都没有),结果阿卡托尼居然想独吞,硬是想出一个毒计把其他人骗走(这个场面确实精彩)。更毒的地方在于他居然连自己儿子的项链也要偷。但那一瞬间的音乐却让我们无法鄙视这个人,让我们真正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觉得非得如此不可,否则只能是虚伪。帕索里尼对这个人物的刻画确实精彩到了前所未见的程度。

至于女方,那就是罗马妈妈,那是一个绰号,罗马妈妈干这一行超过二十年,可谓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这个名号也算没白叫。但她现在要退休了,改在菜场摆摊,一门心思把儿子带大。儿子原先养在农村,已经十几岁了,带到城里来以后,因为没学上,成天也只好鬼混,妈妈想尽办法,还是不能扭转儿子的命运,他自暴自弃,发高烧还要去偷东西,最后死在牢里,壮烈得很。值得注意,罗马妈妈的老拍挡就是阿卡托尼,也是想改行,先是结了婚,后来干起贩牛羊的买卖,实在是干不下去,还是回来找罗马妈妈。

这两个故事加在一起,相当完整地揭示了这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应该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表现旧社会黑暗面的作品,但帕索里尼不搞理论先行,不从概念出发编造人物性格(社会主义国家喜欢弄这个),因此他的人物真实得比画面还要真实,深刻得超越了任何政治工具。

那么对新现实主义,帕索里尼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他说这个主义是 "not having sufficient intellectual strength to transcend the culture which preceded it." 真可谓是对其最为准确和深刻的批评。
Labels:
edit

No comments:

Popular Post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