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Taiwan


1982年对于台湾电影来说是一个关键年。由光阴的故事拉开序幕的十年间,一系列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电影几乎是空降般进入视野。从作品的密集程度而言,完全可以媲美任何国家的新浪潮, 以下是我的不完全统计:

1982

杨德昌、陶德辰、柯一 正、张毅

光阴的故事

In Our Time

1983

侯孝贤、曾壮祥、万仁

儿子的大玩偶

Sandwich man

侯孝贤

风柜来的人

Boys fom Fengkuei

杨德昌

海滩的一天

That Day, on the Beach

陈坤厚

小毕的故事

Growing Up

万仁

油麻菜籽

Ah Fei

王童

看海的日子

A Flower in the Rainy Night

1984

侯孝贤

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王童

策马入林

Run away

柯一正

我爱玛丽

I Love Mary

张毅

玉卿嫂

Madame Yu-Ching

李祐宁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

Lao Mo’s second spring

1985

侯孝贤

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杨德昌

青梅竹马

Taipei Story

曾壮祥

殺夫

The Woman of Wrath

张毅

我这样过了一生

Kuei-Mei, a woman

1986

侯孝贤

恋恋风尘

Dust in the wind

杨德昌

恐怖分子

The Terrorist

张毅

我的爱

This love of mine

柯一正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Reunion

1987

侯孝贤

尼罗河的女儿

Daughter of Nile

王童

稻草人

Straw man

1989

侯孝贤

悲情城市

City of sadness

1991

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2

蔡明亮

青少年哪吒

Rebels of the Neon God

王童

无言的山丘

Hill of No Return

这样一件盛事,史称台湾新电影运动。

台湾新电影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在于它把脸转过来,重新审视社会。而在此之前,台湾影坛所泛滥的,无非是国民革命的大制作(台湾“主旋律”)以及廉价的文艺片(以琼瑶作品为代表)。台湾新电影所提倡的,乃是用一种当下的台湾体验来代替官方版本的历史陈述以及刻意美化过的生活。而这些,有史为鉴,恰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其之前的“白色电话风气的决裂。中国大陆的电影,就在若干年以前,也不外是这个局面。乍看起来,大陆电影那时好像很热闹,有大决战,有红高粱,也有还珠格格;但大陆当下的社会现状,那时屏幕上是看不到的。长此以往,观众习惯于这样一种扭曲的现实,反而会觉得电影就应该如此,应该和社会现实拉开距离。

当然,应该看到,在82-84年间,尽管新电影在评论界取得成功,但其“复苏台湾电影”的初衷则远远没有达成。只有最初的三部影片,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在票房上取得满意的成果,其他影片无一例外地赔钱。虽然其后的两年仍然有更多的此类电影面世,但票房失败直接导致了这个运动的迅速流产。1987年初,新电影的干将们发布了一个联合宣言,现在被认为是标志了新电影运动的正式结束。自此以后,除了候孝贤的尼罗河的女儿悲情城市,王童的稻草人香蕉天堂,陈坤厚的桂花巷春秋茶室,其他人的电影工作都或多或少地搁浅。曾壮祥,张毅淡出电影界,杨德昌,柯一正,万仁等人要等到九十年代初才得以拍摄下一部影片。

新电影运动的早衰,不是因为从艺术上已经走到了道路的尽头,而是在处理资金和市场的关系上迅速走向了阳春白雪。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案,一个是跨出台湾岛的局限,寻求亚洲区域的合作(主要是香港),二是走国际电影节路线。候孝贤是这两个方案的成功实施者。尽管候的电影始终坚持植根于台湾本土文化,但从1987年后,候孝贤正式和国际接轨,其资金来源不再单纯。候保持了继续产出,代价就是现在因为资金来源复杂,产出频度明显降低。

回顾新电影在票房取得成功的几部作品,可以看出,在艺术电影发行体制尚未完善之前,艺术影片在市场存活的几个可能无法是以下几种:新鲜感,社会争议,巧合。光阴的故事作为始作俑者,其形式和内容都让观众耳目一新,所以尽管这部影片在艺术成就上逊色于后期其他作品,观众仍然投以热烈的回报;儿子的大玩偶,要不是因为“削苹果事件”,恐怕也不会有当时的反响;至于小毕的故事,据说是因为当时没有同档影片上市,所以得以保持较长的面世时间。

后记:

张毅:87年退出电影界,与杨惠姗共组琉璃工房。

陶德辰:其他作品還有《單車與我》(1984)、《福德正神》(1986),淡出。

曾壯祥:改行教书,现任台湾艺术大学电影学系系主任。

万仁:继续其社会反讽的手法,分别于1985年,1996年和1999年完成包括《超級市民》《超級大國 民》和《超級公民》的「台灣三部曲」。

陳坤厚:1985年与侯孝賢分道扬镳。其後執導《最想念的季節》(1985)、《結婚》 1985)、《流浪少年路》(1986)、《桂花巷》(1987)、《春秋茶室》(1988)等。1989年後轉往電視圈.

王童:长期在中影担任美术工作,最后作品为《红柿子》(95),《自由门神》(01),02年后转入动画片制作。

柯一正:87年后基本转入电视圈。

宁:86年后重点作教学及组织管理工作。

参见:台湾电影笔记。http://movie.cca.gov.tw/PEOPLE/people_director.asp?id=1


edit

Popular Posts

Blog Archive